在技术培训课上,张磊曾多次强调 “基地的分层开采标准”:“黑石山矿脉的岩层结构特殊,每层开采深度必须严格控制在 5 米,否则容易引发坍塌。” 但巴特却私下对蒙国队员说:“我们在蒙古草原采了 20 年矿,比基地更懂怎么开采,不用完全听他们的。”
尼国的分拣员拉吉也存在类似问题。在干法分选设备操作培训中,技术组的小王反复演示 “振动频率与气流强度的匹配方法”,但拉吉总觉得 “尼国的手工分拣经验更可靠”,甚至在实操时关闭设备的自动分拣功能,改用人工筛选,导致分拣效率下降 30%。
这种 “不按标准执行” 的行为,不仅增加了基地的管理难度,更让两国团队之间产生不信任 —— 巴特认为尼国 “技术落后拖后腿”,拉吉觉得蒙国 “盲目自信冒风险”,协作氛围愈发紧张。
为了找到矛盾的突破口,林舟带领基地核心团队,从 “客观条件、协作意识、沟通机制” 三个维度,深入剖析蒙尼两国矛盾的根源,避免问题扩大化。
蒙国与尼国的矛盾,本质上是两国工业基础与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的。蒙国长期以矿产开采为支柱产业,工业基础较好,拥有先进设备与成熟的采矿经验,对 “设备价值” 与 “开采效率” 的重视程度更高;而尼国以农业为主,工业基础薄弱,矿产开发经验有限,更多依赖 “人力贡献”,对 “技术学习” 与 “利益保障” 的诉求更强烈。
这种先天差距导致两国对 “合作价值” 的认知不同:蒙国认为 “设备是核心贡献”,理应获得更多权益;尼国则认为 “人力与协作是关键”,不应因设备少而被轻视。就像巴特在私下沟通时说的:“蒙国每年出口的铁矿占全球的 5%,我们的采矿技术在国际上都算先进,与基地合作是‘强强联合’,自然要获得匹配的回报。” 而拉吉则表示:“尼国是第一次参与国际矿产合作,我们更看重的是通过合作学习技术,要是连基本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,合作就没有意义。”
更深层的问题,在于两国团队 “协作意识的缺失”。蒙国与尼国都将 “自身利益” 放在首位,忽视了 “联合团队” 的整体目标 —— 蒙国想通过设备优势抢占更多资源,尼国想通过人力贡献争取更多权益,却都没有考虑 “如何通过协作提升整体效率,实现利益最大化”。
在一次联合筹备会议上,基地曾提出 “蒙国采矿机负责核心开采,尼国运输车与分拣员负责后续流程,形成‘开采 - 运输 - 分拣’的完整链条,整体效率提升后,两国的分配份额都能增加”。但巴特担心 “尼国效率跟不上,拖累蒙国的开采进度”,拉吉则担心 “蒙国只顾自己开采,不配合尼国运输”,双方都不愿信任对方,导致这个能实现 “双赢” 的方案被否决。
防御组的李虎在观察后发现,两国队员甚至在日常工作中都很少交流:“蒙国队员吃饭时都聚在一起,尼国队员则单独行动,没有团队的归属感,自然难以协作。”
矛盾升级的另一个原因,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。蒙尼两国在遇到分歧时,习惯 “直接争执”,而非通过理性协商解决;基地初期也未建立专门的协调小组,导致问题越积越多。
比如在设备改造费用的问题上,巴特与拉吉直接在会议室争吵,甚至互相指责对方 “自私”,却没有冷静分析 “改造的必要性” 与 “费用分摊的合理比例”;在技术执行的分歧上,两国也没有主动向基地咨询解决方案,而是各自坚持自己的经验,导致标准无法统一。
技术组的小王曾建议:“可以建立一个‘技术沟通群’,两国遇到问题随时在群里讨论,基地也能及时提供支持。” 但因双方关系紧张,这个建议也被暂时搁置,沟通渠道的缺失让矛盾难以缓解。
找到矛盾根源后,林舟决定以基地为核心,推出 “共识重建计划”,从 “利益协调、规则制定、协作培养” 三个层面入手,推动蒙尼两国化解分歧,重新走向协作。
针对利益分配的分歧,基地提出 “动态分配方案”:不再以 “设备价值” 或 “初始贡献” 固定分配比例,而是根据两国每月的实际贡献(如蒙国采矿机的开采量、尼国分拣员的分拣精度)计算分配份额,贡献越高,份额越多;同时设立 “协作奖励基金”,若两国当月协作效率达标(如开采 - 运输 - 分拣流程无延误),额外奖励 5% 的万倍矿石,由两国平分。
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:品书中文(m.pinshuzw.com)让你荒野求生:你震惊了全世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