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让方案更具说服力,林舟带领团队用数据模拟:“假设蒙国当月开采量达 3 万吨,尼国分拣精度达 98%,两国的基础分配份额分别为 38% 与 32%;若协作无延误,再各加 2.5%,最终份额为 40.5% 与 34.5%,既符合蒙国的设备优势,也体现尼国的人力价值。”
同时,基地承诺为尼国的设备改造提供 50% 的费用支持,条件是尼国需派遣分拣员参与基地的技术培训,提升分拣效率。这个方案既兼顾了两国的核心诉求,又通过 “动态调整” 与 “奖励机制” 鼓励协作,让巴特与拉吉都难以拒绝。
在利益协商会上,巴特看着模拟数据,沉默片刻后说:“只要贡献能如实统计,蒙国同意这个方案。” 拉吉也点头:“尼国愿意参与技术培训,争取提升分拣精度,拿到更多份额。” 利益分歧的化解,为后续协作打开了突破口。
为解决技术执行与设备使用的问题,基地联合蒙尼两国制定《联合团队协作规则》,明确 “设备操作、技术执行、沟通反馈” 的标准流程:
在设备使用上,规则规定 “蒙国采矿机的开采深度必须严格遵循基地的分层标准(5 米 \/ 层),调整前需提前 24 小时向基地提交申请,经批准后方可操作”;“尼国的运输车需按基地规划的路线行驶,每日运输量需达到 1.5 万吨,未达标需说明原因”;设备改造费用由 “基地承担 50%,蒙尼两国各承担 25%”,避免后续争执。
在技术执行上,规则要求 “蒙国采矿团队需参加基地的地质培训,掌握黑石山矿脉的结构特点”;“尼国分拣员需通过基地的干法分选技术考核,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”;两国团队需每日提交 “工作日报”,记录设备运行、矿石产量、分拣精度等数据,由基地统一统计贡献。
为确保规则落地,基地成立 “联合协调小组”,由林舟担任组长,成员包括基地技术、防御组代表与蒙尼两国各 1 名代表,负责处理日常分歧 —— 遇到问题时,先由协调小组沟通,若无法达成共识,再提交基地与两国政府共同决策。
除了利益与规则,基地还通过 “共同任务” 培养两国的协作意识。林舟将蒙尼联合团队与基地的勘探组、技术组混编,组成 3 支 “联合作业小队”,每支小队包含蒙国采矿员 2 名、尼国分拣员 2 名、基地队员 2 名,共同负责 “开采 - 运输 - 分拣” 的全流程任务。
在首次联合作业中,蒙国的采矿机因沙尘堵塞进气口突然停机,巴特急得满头大汗 —— 若不及时修复,当天的开采任务将无法完成。此时,尼国的拉吉主动带领分拣员帮忙清理沙尘,基地队员则协助检查设备故障。经过 1 小时的协作,采矿机终于恢复运行,当天不仅完成了开采任务,还超额采了 500 吨矿石。
任务结束后,巴特主动向拉吉道谢:“以前我觉得尼国的设备不行,现在才知道,没有你们的帮忙,蒙国的采矿机也玩不转。” 拉吉笑着回应:“以后我们就是一个团队,互相帮忙是应该的。”
基地还定期组织 “联合团建活动”,比如沙漠徒步、协作拼图比赛 —— 在沙漠徒步中,蒙国队员帮尼国队员扛行李,尼国队员则用随身携带的水袋给蒙国队员补水;在拼图比赛中,两国队员需要共同完成一幅 “铁矿开采流程” 的拼图,只有默契配合才能获胜。这些活动让两国队员逐渐放下偏见,建立起信任与友谊。
经过一个月的努力,蒙尼联合团队的矛盾终于化解,协作重新步入正轨。在联合作业的第一个月,蒙国的采矿机实现 “零故障运行”,日均开采量达 2.2 万吨,超额完成任务;尼国的分拣员通过技术培训,分拣精度提升至 98.5%,每月多回收高品矿 1200 吨;两国的万倍矿石分配份额分别为 41% 与 34%,还因协作达标获得额外 2.5% 的奖励,实现了 “双赢”。
在月度总结会上,巴特与拉吉的态度已截然不同。巴特拿着开采数据说:“多亏了尼国的运输车及时运输,蒙国的采矿机才能满负荷作业,下个月我们计划调整采矿机的参数,争取再提升 10% 的开采量。” 拉吉则补充:“蒙国的采矿机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矿石,尼国的分拣员也会继续提升精度,帮基地节省更多资源。”
林舟看着协作顺畅的双方,欣慰地说:“国际合作难免会有分歧,关键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蒙尼团队的经历证明,只要以‘共赢’为目标,建立合理的规则与沟通机制,就能化解矛盾,实现协作发展。”
夕阳下,蒙国的采矿机仍在开采区忙碌,尼国的运输车穿梭在开采区与分拣区之间,两国队员不时交流着操作技巧 —— 曾经的争执已被默契的协作取代。这场矛盾不仅让蒙尼两国学会了 “如何合作”,更让基地积累了 “协调多方关系” 的经验,为后续更多国际合作的开展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:品书中文(m.pinshuzw.com)让你荒野求生:你震惊了全世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