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天一早,李怀德刚到办公室,技术科科长赵工就揣着图纸找上门来,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。
他把周晋冀画的简易图和自己重新绘制的生产图并排铺在桌上,指着两处标注给李怀德看:“李主任,您瞧——原图纸的进水阀密封结构太简单,咱们农村的井水含沙量高,用不了俩月就得漏;还有压杆的受力点,原设计是直杆,长时间压容易弯,我加了个三角加固件,还调整了活塞的公差,这样抽水量能提三成,还耐用。”
李怀德凑过去细看,只见新图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尺寸公差、材料标号,连零件的热处理工艺都写得清清楚楚——赵工是轧钢厂的老技术,早年在苏联留过学,对机械结构的把控堪称精准。“就按你这个来,”李怀德拍板,“用料上别省,优先调给车间,争取今天就出个能用的雏形。”
赵工早有准备,转身就往生产车间跑。锻压车间里,通红的钢坯在锻锤下逐渐成型,师傅们照着图纸打磨压杆的加固件;铸造车间的砂型刚脱模,铸铁阀体还带着余温;装配车间的老师傅拿着卡尺,一点点调整活塞与阀体的间隙——整个车间都围着压水井的零件转,连午饭都是在工位上吃的。
傍晚时分,当周晋冀接到李怀德电话赶去轧钢厂时,一台半人高的自压水井已经立在车间空地上:银灰色的钢管立在铸铁底座上,压杆带着弧度,进水口接着一节软管,看着简洁又扎实。“试试?”赵工递过一把扳手,周晋冀接过,轻轻压下杆——只听“咕咚”一声,清澈的水顺着出水管流了出来,水流稳且量大,压起来还不费力。
“成了!”车间里的工人们都围过来,笑着拍手。周晋冀心里踏实了,这东西比他预想的还要好,赵工的优化确实说到了点子上。
没等他们多庆祝,办公室的干事突然跑进来:“李主任!赵科长!工业部的王部长带着专家团来视察了,已经到厂门口了,厂长让您赶紧过去!”
李怀德心里一动,拉着周晋冀:“走,一起去!正好让领导们看看咱们这好东西!”
厂门口,王部长正和厂长寒暄,身后跟着几位戴眼镜的专家,手里还拿着笔记本。李怀德快步上前汇报,话没说两句,就话锋一转:“部长,我们车间刚试产了一款自压水井,不用电,人力就能抽地下水,特别适合农村用,您要不要去看看?”
王部长本是来视察常规生产,一听“不用电的水井”,来了兴趣:“哦?还有这东西?带我们去瞧瞧。”
一行人刚进装配车间,几位专家的目光就被那台压水井吸引了。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——是水利部的老教授,快步走过去,围着压水井转了两圈,又接过赵工递来的图纸,戴上眼镜仔细看。当看到原理标注时,老教授突然激动地抓住赵工的手:“这个密封结构!这个受力设计!太实用了!你们知道吗?现在全国多少农村还靠挑水过日子,一到旱季连饮用水都紧张,这东西要是推广开,能解决多大问题!”
王部长也凑过去,看着周晋冀压下杆,水流瞬间涌出,眼里满是惊喜:“不用电、易生产、还耐用,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民生设备!小李,你们轧钢厂立大功了!”
“部长,这图纸最初是周晋冀同志提供的,他考虑到可能的旱情,特意设计的。”李怀德连忙把周晋冀推到前面。周晋冀笑着摆手:“主要是赵科长优化得好,轧钢厂的生产能力强,我就是提了个想法。”
王部长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想法好,落实得更好!”他转头对身后的秘书说,“马上通知部里,明天组织专家评审会,要是没问题,就以工业部的名义发文,在全国的农机厂、轧钢厂推广生产,优先配给缺水地区和农村公社,争取入冬前让第一批井投入使用!”
老教授还在跟赵工讨论细节,比如怎么适配不同地区的井径,怎么简化零件方便维修,语气里满是急切:“得快点,再快点!今年冬天来得早,明年春旱怕是躲不过,多一台井,农民就少受点罪!”
夕阳透过车间的窗户,洒在自压水井上,金属部件泛着暖光。周晋冀看着眼前的场景,心里满是感慨——从一张简易图纸,到精细打磨的成品,再到即将全国推广,不过短短两天。这不仅是轧钢厂的效率,更是所有人对民生需求的重视。
离开轧钢厂时,李怀德送周晋冀到门口,笑着说:“等批量生产了,先给你农场送十台,保证你那儿用水不愁!”周晋冀点头,心里却在盘算——压水井推广了,接下来还要琢磨雨水收集设备,灾年应对,得一步一步来,一点都不能松懈。
而车间里,赵工已经在跟工人们安排批量生产的计划,黑板上写满了零件的生产进度;王部长的秘书正在打电话,声音里满是急促,要把这个“利国利民的好消息”尽快传到部里。夜色渐浓,轧钢厂的灯却亮了大半,所有人都在为这个能改变无数农民用水困境的设备,争分夺秒地忙碌着。
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:品书中文(m.pinshuzw.com)四合院:从组建肉联厂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