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国的秋天,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凛冽姿态,迎接着宁晚的到来。再次踏上A大所在的土地,空气干爽清冽,天空是高远的湛蓝,与记忆中夏令营时的闷热潮湿截然不同。校园里,银杏叶正处在由绿转金的临界点,阳光透过疏朗的枝桠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宁晚住在学校为复试考生安排的招待所里。房间简单整洁,窗外能望见不远处图书馆古朴的穹顶。她没有时间去重温校园,也没有联系江野。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最后的复试准备中,反复梳理着可能被问及的专业问题,模拟着面试的仪态和表述。
复试当天,是一个秋光烂漫的晴天。宁晚穿着得体的衬衫和长裤,提前半小时到达经济学院指定的会议室门口。走廊里已经聚集了不少等待的考生,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紧张。她找了个靠窗的角落站着,看着窗外洒满阳光的草坪和匆匆走过的学子,努力平复着有些过快的心跳。
“下一位,宁晚。”
听到自己的名字,她深吸一口气,推门而入。
会议室里坐着五位表情严肃的教授,阳光从他们身后的窗户照进来,有些刺眼。宁晚在指定的位置坐下,礼貌地问好,姿态不卑不亢。
提问开始。从宏观经济学的最新理论进展,到计量模型的设定细节,再到她提交的论文报告中涉及的创新点与局限性……问题精准而深入,环环相扣。宁晚集中全部精神,调动起这数月乃至数年来所有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训练,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。遇到有些刁钻的问题,她也不慌张,诚实地承认知识盲区,并尝试从已有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断和联想。
她能感觉到,当她引用《经济研究》上那几篇江野提醒她关注的综述观点,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阐发时,主位那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。
面试接近尾声,坐在最旁边的一位年轻教授忽然开口,问了一个看似与专业无关的问题:“你为什么选择A大经济学院,而不是其他拥有类似专业的顶尖院校?”
这个问题,宁晚在心底预演过无数次。她可以给出许多标准答案:深厚的学术底蕴、强大的师资力量、前沿的研究方向……
然而,当她抬起头,目光扫过窗外那棵已是满树金黄的银杏时,一个更真实、也更隐秘的答案涌上心头。她顿了顿,清晰而平静地回答:
“因为这里,有我想要跟随的光。”
她没有具体说明那“光”是什么。是学术泰斗的思想光芒?是顶尖学府的平台之光?还是……某个特定的人所带来的指引?
她留白了。将解释权交给了提问者,也留给了自己。
教授们没有追问,只是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。
“可以了。请回去等待通知。”主位教授说道。
宁晚起身,鞠躬,然后镇定地走出了会议室。
门在身后关上的瞬间,她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汗水微微浸湿。走廊里空无一人,之前的考生似乎都已离开。她靠在冰凉的墙壁上,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无论结果如何,她已竭尽全力,交上了一份无愧于心的答卷。
阳光透过走廊尽头的窗户,在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光带。她慢慢走到窗边,看着楼下熙攘的校园。秋日的A大,美得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。
就在这时,她的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。
她拿出来看,是江野发来的消息。只有三个字:
“怎么样?”
她看着这三个字,仿佛能想象出他此刻或许刚结束实验,或许正在课间,拿着手机,略微蹙眉打下这几个字的样子。他没有问她“紧不紧张”,也没有说“祝你好运”,只是在一切尘埃落定后,问一个最简单直接的结果。
宁晚抬起眼,望向窗外那片璀璨的秋光,以及那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金色银杏。她抬起手机,对着窗外拍了一张照片。
照片里,是A大秋日晴朗的天空,和那棵标志性的、满树金黄的银杏树。
她将照片发送过去。
配文,也只有一个字:
“光。”
发送成功。
她收起手机,没有再等待回复。她知道,他懂。
阳光暖融融地照在身上,驱散了方才在会议室里的所有紧张与寒意。
宁晚迈开脚步,沿着洒满秋光的走廊,向外走去。
复试已经结束,答卷已经交付。
而那片她追逐已久的光,此刻正真实地、温暖地,笼罩在她的身上。
前路依然未知,但她心中已无所畏惧。
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:品书中文(m.pinshuzw.com)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