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中的图书馆在假期里显得格外空旷。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,在蒙着微尘的空气里投下几道安静的光柱。熟悉的书香混合着陈旧木架的气息,瞬间将宁晚拉回到无数个埋头苦读的午后。
江野熟门熟路地走向他们曾经最常占据的靠窗位置。桌椅依旧,窗外也依旧是那片熟悉的篮球场,只是此刻空无一人,带着冬日的寂寥。
他没有像高中时那样立刻摊开习题册,而是从随身携带的书包里拿出了一本厚重的、封面是英文的书籍,以及他自己的笔记本电脑。宁晚在他对面坐下,也从包里拿出了那本让她头疼的宏观经济学原理和笔记。
一时间,只剩下书页翻动和偶尔敲击键盘的细微声响。氛围似乎与过去无异,但宁晚能清晰地感觉到,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。
过去在这里,他们是目标高度一致的战友,所有的交流都围绕着解题、知识点、分数。而现在,他们虽然依旧在学习,但内核已然不同。他沉浸在他那个充满符号与逻辑的世界里,她则试图理解市场波动背后的复杂人性与社会规律。他们的领域,像是两条开始分叉的路径。
宁晚遇到一个关于流动性陷阱的难点,概念缠绕,难以理清。她习惯性地抬起头,想如同过去一般向他求助,却在对上他专注盯着屏幕的侧脸时,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。
他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和图表,是她完全陌生的领域。一种微妙的、生怕打扰到他的迟疑,让她收回了目光。她低下头,准备自己再啃一会儿。
然而,不过片刻,对面传来他平静的声音:“哪里卡住了?”
宁晚愣了一下,抬起头。他不知何时已经将目光从屏幕移开,正看着她,眼神里是熟悉的探询,仿佛她刚才那片刻的挣扎都被他尽收眼底。
“这里,”她将书本推过去一点,指着那段晦涩的解释,“关于预期如何影响政策失效,总觉得隔了一层。”
江野接过书,目光快速扫过那几行文字。他没有立刻给出答案,而是沉吟了片刻。
“换个角度看,”他放下书,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轻点了一下,像是在组织语言,“把它想象成一个非合作博弈。央行是参与者A,市场是参与者b。A采取行动(宽松政策),b基于对A行为的预期做出反应(不投资)……”他用她能够理解的、更结构化的方式,拆解着那个经济学的概念,偶尔夹杂一两个简单的数学比喻。
宁晚凝神听着,思路仿佛被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。他并没有越俎代庖,而是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思考框架,引导她自己去打通那个关卡。
“我好像……有点明白了。”她眼睛微微亮起,重新拿起笔,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思路。
江野不再多说,重新将视线投回自己的屏幕。
但这一次的沉默,与刚才不同。那层因领域差异而产生的、微妙的薄膜,仿佛被刚才那短暂的交流无声地捅破了。他们依旧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,但彼此引力的存在,变得清晰可感。
过了一会儿,宁晚从经济学中暂时抽身,揉了揉发酸的眼睛,目光掠过他手边那本英文原着封面上的标题。
“这本书……难吗?”她有些好奇地问。
江野顺着她的目光看了一眼。“入门级。”他顿了顿,补充道,“不过,序言里提到的某个思想实验,和你刚才那个流动性陷阱的问题,在底层逻辑上有点奇妙的关联。”
他简单地描述了一下那个思想实验的设定。那是一个完全基于理性选择和信息的模型,干净、冰冷,却拥有一种数学般的美感。
宁晚听着,试图将那个纯粹逻辑的世界与她所学的、充满了非理性和不确定性的经济学世界连接起来。这种跨越学科的视角,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、智力上的兴奋。
“所以,在不同的系统里,预期和信息的作用方式,本质上是相通的?”她若有所思。
“可以这么理解。”江野看着她眼中闪烁的、属于思考的光芒,嘴角的线条似乎柔和了微不可查的一度。
阳光在室内缓慢移动,光柱里的尘埃飞舞得更加活跃。
他们不再说话,重新埋首于各自的书本与屏幕。
图书馆还是那个图书馆,充满了旧书的气息和过往奋斗的记忆。
但坐在窗边的他们,阅读的,已是各自的新篇。
而更奇妙的是,他们开始能够,也愿意,去窥见并理解对方正在展开的那一页。
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:品书中文(m.pinshuzw.com)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