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初五的晨光刚漫过苏城的田埂,陈砚就踩着未化尽的残雪走进了智能温室。玻璃穹顶外还凝着薄霜,室内却暖意融融,温度计显示22c,湿度计指针稳定在65%——这是“春早三号”番茄苗最适宜的生长环境。翠绿的枝叶间,淡紫色的花苞已鼓得饱满,指尖轻触叶片,能感受到细密的绒毛下流动的生机。
“陈队,您来得正好!”农业技术员小李正蹲在苗床旁记录数据,平板电脑上跳动着每株番茄苗的生长曲线,“这批苗的根系比预期发达30%,叶绿素含量也达标了,再过十天就能移栽到大田。刚才舟山的小林发消息,说第二批种苗已经装上冷链车,明天就能到海洲的盐碱地试验田。”
陈砚接过平板,目光扫过屏幕上的参数,指尖在“抗病虫害指数”一栏停顿:“去年番茄疫病的问题解决了吗?我记得小林说新种苗加了抗逆基因,实际表现怎么样?”
“您放心!”小李笑着指向温室角落的隔离区,那里种着两排普通番茄苗,叶片上隐约有褐色斑点,“我们做了对比试验,普通苗已经出现疫病初期症状,‘春早三号’却一点事没有。洛城的老周还特意送来了大豆提取物做的有机肥,说是能增强种苗的抗逆性,我们昨天刚施过,效果还得再观察几天。”
说话间,温室门口传来脚步声,张大爷扛着一捆刚收割的青蒜走进来,裤脚还沾着泥土:“陈队,村里的农户都等着呢!昨天开了春播动员会,大家都想先种您说的‘稻菜轮作’试验田,问什么时候能领稻种和菜籽。”
陈砚跟着张大爷走出温室,田埂上已聚集了不少农户,手里都拿着小本子,有的还带着自家种的蔬菜种子,想让技术员帮忙鉴定品质。“大家别急,”陈砚站在田埂上,声音洪亮,“稻种已经从江城运来了,是王哥他们培育的‘江稻11号’,抗病性强,产量比去年的品种高15%;菜籽是海洲老郑找农科院定制的,耐盐碱,适合在咱们村东边的地块种。明天咱们就开始耕地,后天正式播种!”
农户们立刻欢呼起来,李婶攥着小本子往前挤了挤:“陈队,去年您教的智能灌溉系统我还没学透,能不能再给我们讲讲?家里的小孙子想帮我盯着田里的湿度,说要当‘小小农技员’呢!”
“没问题!”陈砚笑着点头,“下午就在村活动室开培训会,让小李带大家操作智能终端,不仅教灌溉系统,还教大家用手机App监测土壤肥力。以后咱们种地,靠数据说话,既省水又省肥,还能多打粮!”
午后的村活动室里,长条桌上摆满了智能终端和土壤检测仪器。小李手把手教农户们操作App,屏幕上的地图清晰标注着每块田地的位置,点击图标就能查看湿度、温度、肥力等数据,还能一键启动灌溉设备。“您看这里,”小李指着屏幕上的红色预警线,“如果湿度低于这个数值,App会自动提醒您浇水,还能计算出需要浇多少水,一点都不浪费。”
李婶的小孙子乐乐凑在屏幕前,手指戳着田里的番茄图标:“叔叔,这个番茄什么时候能熟呀?我想摘给奶奶吃!”
小李笑着揉了揉乐乐的头:“等咱们移栽后,再过两个月就能熟了。到时候你可以帮奶奶监测番茄的生长情况,比谁的番茄长得大、长得甜,好不好?”
乐乐用力点头,小脸上满是期待。陈砚看着这一幕,心里暖暖的——农业不仅要靠技术,更要靠传承,孩子们对土地的热爱,就是未来的希望。
傍晚时分,陈砚接到了老周的电话,说洛城的大豆种植基地出了点小问题。“去年种的大豆收获后,田里的根瘤菌数量有点少,”老周的声音带着一丝焦急,“农科院的专家说可能影响今年的产量,你能不能过来看看?顺便把咱们四地的大豆种植计划再商量一下。”
“我明天一早就过去!”陈砚立刻答应,“正好把小李也带上,他懂土壤微生物检测,说不定能帮上忙。对了,海洲的老郑说要带海洋有机肥过来,说是能促进根瘤菌生长,我让他也一起去洛城。”
第二天清晨,陈砚和小李坐上前往洛城的货车,车厢里装着土壤检测仪器和几袋海洲的海洋有机肥。车窗外,田埂上的积雪已基本融化,露出湿润的黑土,偶尔能看到农户在田里忙碌的身影,有的在耕地,有的在搭建育苗棚,春播的序曲已在田野间奏响。
中午时分,货车抵达洛城的大豆种植基地。老周早已在基地门口等候,旁边站着农科院的张教授。“陈队,你可来了!”老周迎上前,递过一份土壤检测报告,“你看,根瘤菌的数量确实比标准值低了20%,张教授说可能是去年的干旱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。”
张教授接过话茬:“大豆的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,减少化肥使用,如果数量不足,不仅会影响产量,还会增加种植成本。我们试过几种方法,效果都不太理想,听说海洲有海洋有机肥能促进微生物生长,特意等着你们来试试。”
陈砚让小李拿出土壤检测仪器,在田里取了几份土样。小李将土样放入检测仪,屏幕上很快显示出微生物活性数据。“根瘤菌的活性确实偏低,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还不错,”小李分析道,“海洋有机肥里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,应该能激活根瘤菌的活性。我们可以先做个小范围试验,看看效果。”
老郑这时也带着海洋有机肥赶到了,几人立刻在田里划出一块试验田,将海洋有机肥均匀撒在土壤表面,然后翻耕入土。小李则在试验田和普通田分别埋下了微生物传感器,实时监测根瘤菌的活性变化。
“如果试验成功,我们可以在四地推广海洋有机肥,”陈砚看着忙碌的众人,心里已有了计划,“洛城的大豆、苏城的水稻、海洲的耐盐碱作物、舟山的蔬菜,都可以试试。这样既能提高产量,又能改善土壤质量,实现绿色种植。”
老周点头赞同:“我已经跟村里的农户商量好了,今年要扩大大豆种植面积,还要建一个大豆加工厂,把大豆加工成豆油、豆腐、豆干,延长产业链,提高附加值。到时候还要请舟山的小林帮忙,看看能不能用大豆加工废料制作有机肥,实现循环利用。”
“这个主意好!”老郑立刻响应,“我们海洲的海洋有机肥厂也能用上大豆废料,到时候咱们四地形成产业链,大豆种植→加工→废料制作有机肥→再用于种植,既环保又经济,还能降低成本。”
接下来的几天,陈砚和众人一起在洛城的大豆基地忙碌,白天监测根瘤菌的活性变化,晚上则在基地的会议室商量四地的农业合作计划。小李的监测数据显示,试验田的根瘤菌活性每天都在提升,三天后已达到标准值,比普通田高出了15%。
“成功了!”小李兴奋地拿着监测报告跑进来,“根瘤菌的活性已经达标,而且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提高了,效果比预期的还好!”
众人都松了一口气,老周更是激动地拍了拍陈砚的肩膀:“陈队,多亏了你!这下咱们的大豆种植总算有保障了。我这就通知农户,明天开始大面积施用海洋有机肥。”
陈砚看着窗外的大豆田,心里满是欣慰。春播的序曲已在四地奏响,苏城的水稻开始育苗,海洲的耐盐碱作物试验田已种下第一批种苗,舟山的蔬菜大棚里一片生机勃勃,洛城的大豆田也迎来了新的希望。
离开洛城的前一天,陈砚接到了王哥的电话,说江城的稻田民宿已经基本建成,邀请四地的伙伴们下个月去参加开业仪式,顺便商量稻田音乐会和农耕文化节的举办细节。“民宿旁边的油菜花已经种下去了,下个月就能开花,”王哥的声音里满是期待,“到时候一片金黄,肯定特别好看!咱们还可以在稻田里搞个春播体验活动,让游客也试试插秧,感受农耕的乐趣。”
“我们一定去!”陈砚笑着答应,“正好把四地的农产品都带过去,在民宿里搞个小型展销会,让游客尝尝咱们的大米、大豆、海鲜,说不定还能签下几个订单。”
返程的路上,陈砚看着车窗外的田野,心里充满了期待。春播只是开始,接下来还有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还有四地的农产品展销会、农耕文化节、稻田音乐会,还有更多的新技术要推广,更多的合作计划要落实。但他知道,只要四地的伙伴们同心协力,互帮互助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,就一定能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,谱写出更多丰收的乐章。
车驶入苏城地界时,夕阳正斜挂在天边,将田野染成一片金色。田埂上,农户们还在忙碌着,有的在搭建育苗棚,有的在调试智能灌溉设备,孩子们则在田埂上追逐嬉戏,手里拿着刚发芽的柳枝。陈砚打开手机,在四地共享群里发了一张夕阳下的田野照片,配文写道:“春播正当时,希望在田间。四地同心,共促丰收,已在我们手中徐徐展开。”
群里很快热闹起来,老周发了洛城大豆田的照片,老郑发了海洲盐碱地试验田的视频,小林发了舟山蔬菜大棚里的番茄苗,王哥则发了江城稻田民宿的最新进展。一张张照片,一段段视频,记录着四地春播的忙碌与希望,也见证着四地联盟的成长与发展。
陈砚收起手机,望向窗外。田野里,新翻的黑土散发着清新的气息,育苗棚里的灯光像星星一样点缀在夜色中,远处传来农户们的谈笑声,还有智能农机的轰鸣声。这一切,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土地、关于希望、关于协作的故事。而这个故事,还在继续,在四地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,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:品书中文(m.pinshuzw.com)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