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优秀年轻干部涉外能力专项培训班” 如期开班。
开班仪式在省委党校的大礼堂举行,两百多名学员穿着统一的培训服,坐得整整齐齐。
沈清姿作为项目负责人,站在台上介绍培训安排:“本次培训为期十天,核心课程涵盖国际谈判、跨文化沟通、涉外礼仪,邀请的都是实战经验丰富的专家。”
她说到 “专家” 时,目光轻轻扫过台下第一排的周聿,很快移开,语气平稳无波。
周聿坐在那里,脊背挺直,手里拿着培训手册,像是在认真听,又像是在思考什么。
周聿的课程被安排在第二天上午,是 “国际谈判实务” 的核心模块。
教室是阶梯式的,他站在讲台中央,身后是投影屏,上面放着修改后的案例 —— 其中就有沈清姿推荐的青石镇茶叶出口检疫争议。
“我们来看这个案例,” 他指着屏幕,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教室,“中方茶农想尽快把茶叶运到法国,法方却坚持要做额外的农残检测,双方僵持了三天。”
他没有直接说答案,而是提问:“如果你们是当时的基层干部,会怎么沟通?”
台下立刻举起一片手,有学员说 “找中间机构担保”,有学员说 “分批次检测,先运一部分”。
周聿认真听着,偶尔点头,最后总结:“谈判不是比谁更强势,而是找到双方的‘利益共同点’—— 法方要的是‘安全’,中方要的是‘效率’,后来他们约定‘边检测边办理通关’,既满足了法方要求,又缩短了时间。”
他的授课没有太多理论说教,全是结合自己经历的实战技巧。
讲 “僵局破解” 时,他说起在法国和某企业谈技术合作,对方坚持 “专利费不低于 30%”,他却发现对方急需中国市场的数据支持,最后以 “专利费 25%+ 共享市场数据” 达成合作。
“谈判前要做足功课,找到对方的‘隐性需求’,这比硬谈条件更有效。”
学员们听得入迷,笔记本记得飞快,偶尔有人提问,他都耐心解答,逻辑清晰,一针见血。
沈清姿坐在教室后排,手里拿着笔,也在记笔记。
她不得不承认,抛开私人恩怨,周聿在这个领域确实顶尖 —— 他的视野、格局,还有对细节的把控,都是学员们难得的养分。
她还注意到,他的授课风格变了。
以前在外交场合,他说话总是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硬,凡事只讲 “逻辑”“最优解”;可现在,他会主动问学员 “你们觉得还有别的办法吗”,会认可那些 “不那么高效却更有人情味” 的建议。
讲跨文化冲突时,有学员说 “遇到不理解的文化习俗,直接按自己的方式来”,他没有反驳,只是笑着说:“尊重文化多样性,有时候比‘纠正’更重要。比如在法国,和对方握手时眼神要对视,这是基本的礼貌,不能因为觉得麻烦就忽略。”
这种对 “个体感受”“文化差异” 的包容,是以前的他不会有的。
是因为在欧洲待久了?还是…… 因为别的?
沈清姿笔尖顿了顿,摇了摇头,不再深想 —— 这与工作无关,她不需要知道答案。
课间休息十分钟,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。
不少学员围着周聿提问,其中有几个年轻的女干部,眼神里带着明显的崇拜:“周参赞,您在法国工作,有没有遇到过特别难搞的谈判对手?”
“周参赞,您觉得我们基层干部,最需要提升的涉外能力是什么?”
周聿站在人群中间,脸上带着礼貌的微笑,一一解答,却始终和大家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—— 不疏远,也不亲近,像一层透明的屏障。
沈清姿坐在座位上,看着这一幕,拿起水杯起身,准备去茶水间接水。
茶水间不大,只有一个流理台,两个饮水机。
沈清姿刚接完温水,身后就传来脚步声。
她回头,是周聿。
他手里拿着一个白色瓷杯,正在冲泡速溶咖啡,热水倒进杯子,冒出淡淡的热气。
狭小的空间里,只剩下水流声和咖啡溶解的细微声响,气氛瞬间凝滞。
沈清姿握着水杯的手指紧了紧,想尽快离开。
“课程反响很好,辛苦了,周参赞。” 她率先打破沉默,语气客套得像在说官方套话。
周聿转过身,靠在流理台上,手里端着咖啡杯,目光落在她身上,没有以前的锐利,多了几分温和:“沈处长跟班听课,也很辛苦。”
“工作需要。” 沈清姿淡淡回应,侧身想走。
“青石镇的灾后重建,进展顺利吗?” 他突然开口,问了个与培训无关的问题。
沈清姿的动作顿住,心里咯噔一下。
她抬眼看他,眼神里带着意外 —— 他怎么会问这个?
“很顺利。” 她回答,顿了顿,补充了一句,“谢谢关心。”
“那就好。” 周聿点了点头,没有再追问,也没有说别的,只是低头抿了一口咖啡。
就在这时,茶水间的门被推开,几个学员说说笑笑地走进来:“沈处,您也在啊!”“周参赞,刚才您讲的案例太实用了!”
热闹的声音瞬间打破了两人间的微妙氛围。
沈清姿趁机笑了笑:“你们慢慢聊,我先回去了。”
她拿着水杯走出茶水间,脚步比进来时快了些。
走到走廊拐角,她停下脚步,轻轻呼了口气 —— 刚才周聿那句关于青石镇的话,像一颗小石子,在她心里泛起了微澜。
他是在关心她吗?还是仅仅因为青石镇是她待过的地方,例行问问?
她想不明白,也不愿再想,摇摇头,快步走回教室。
培训期间,难免有一些风言风语。
有人知道沈清姿和周聿曾经的关系,私下里议论:“你看他们俩,以前是夫妻,现在一起搞培训,还挺有默契。”
也有人说:“沈处够厉害的,公私分得这么清,一点看不出私人情绪。”
这些话偶尔会传到沈清姿耳朵里,她从不回应,只是更专注于工作 —— 核对课程表、协调学员需求、收集反馈意见,行事坦荡,不卑不亢。
周聿更是气场强大,除了授课和必要的工作沟通,几乎不与旁人闲聊,那些流言像碰到了硬壳,很快就消散了,没掀起任何风浪。
对沈清姿来说,这次合作更像是一场 “定力考验”。
她成功扮演好了 “沈处长” 的角色,没有让过往的情绪影响工作分毫。
可她也清楚地知道,周聿这个人,还有他们之间那段关系,不会因为她的回避就消失。
他就像她职业生涯里一个特殊的 “坐标”,或许永远都会在不经意间,出现在她的轨道附近 —— 可能是下一次的工作合作,也可能是某个偶然的重逢。
而对周聿来说,这次回国授课,更像是一次 “内心叩问”。
他看着沈清姿在教室里忙碌的身影 —— 和学员沟通时耐心细致,处理突发问题时果断利落,完全是独当一面的模样。
那个曾经需要他 “安排” 工作、“保护” 不受委屈的女子,早就羽翼丰满,在他熟悉的 “外交圈” 之外,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天空。
这种认知,没有让他觉得恼怒,反而心里有种复杂的情绪 —— 有失落,因为他错过了她的成长;有欣赏,因为她活成了更独立的样子;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没察觉的 “探究欲”,想知道她接下来还会走向哪里。
十天的培训很快结束。
结业仪式上,学员代表给周聿和沈清姿献花。
沈清姿接过鲜花,笑着说:“希望大家把这次培训的收获,用到实际工作中,为咱们省的涉外工作贡献力量。”
周聿也说了几句,最后目光落在沈清姿身上,轻轻点了点头,像是在说 “合作愉快”,又像是在说别的。
培训班结束了,可故事并没有终结。
就像平静的湖面下,藏着看不见的暗流,那些关于过往的牵绊、关于未来的可能,都成了埋下的伏笔。
谁也不知道,下一次交汇,会在什么时候,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。
但沈清姿知道,无论未来遇到什么,她都有足够的底气,去面对所有未知。
而周聿,也开始重新思考 —— 除了他一直追求的 “外交理想”,人生里是不是还有更值得珍惜的东西。
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:品书中文(m.pinshuzw.com)我的仕途不靠婚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