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点钟,刚到机械厂食堂职工下班的时间,崔华就带着人赶到了苏家。
苏淮迎出门一看,老阎师傅居然也过来了。
“阎师傅,咋还惊动您了。快屋里请,我给你泡好茶去。”
“小苏,别跟我客气。我是怕崔华这孩子误了事儿,就跟过来看一眼。”老阎师傅连连摆手。
在长辈面前,不管你多大都是个孩子。崔华都快四十了,在老阎师傅的眼里,还是一个手艺一般的小徒弟。
崔华带着表弟先垒灶,苏淮则陪在一旁端茶倒水。
“我说苏淮,你们家今天可够热闹的。按说今天没席呀。”崔华一边干着活一边问着情况。
“那可都不是外人,是我大爷我叔我舅他们。不过一会得麻烦你一下,凑合个四桌席面出来。”
“这没问题。不过大菜不一定能齐。你也知道肘子之类的东西炖的时间长。”
“这没事儿。主要是给我弟弟、妹妹庆祝一下。”
“嗯?你弟弟妹妹?不是苏洛结婚吗?”
“嗨,我妹妹苏淇和四弟苏济考上大学了。上午街道刚给送来录取通知书。”苏淮说这话的时候,不无炫耀的成分。
“嚄,你们家一下出了两个大学生?!那可真要好好庆祝庆祝。一会你就瞧好吧。卫国,抓紧时间。岚姐,你先别这儿待着了,赶紧按着菜单子,去准备菜去。大淮,你再叫几个人过来帮一下王岚,她一个人忙不过来。”崔华一下就上了心,立马做出调整安排。
王岚恭喜了苏淮两句,赶紧去做她的事情了。至于崔华的表弟房卫国,因为和苏淮不熟,他只是低头闷声干活。
……
有老阎师傅出马,苏家的升学宴很是出彩。
宴席罢,苏淮把老阎师傅送出好远。
第二天苏洛娶媳妇,也没有什么特别的。除了张宁娘家人没冒面,除了张宁是从苏明静家里发娶,其它的一切都很正常。
请的人都来了,没请的人都没来,一点儿都不膈应。苏家很是热闹了一番。
送走所有的人之后,苏家人开始收拾着残局。一直忙到前半夜,总算是草草了事。
苏淮累得不想说话,他傻坐在堂屋里,烤着火,喝着茶,休息着疲惫的身子。
张蕊一再催着苏淮上床休息,他总是说等一会儿。
结果等来了雪。暖了好几天的雪,终于纷纷扬扬往下落。很快就把苏家院子里铺满了白色。像一张白纸,等待着人们重新落笔作画。
苏淮双目无焦地呆望着院子,他的思绪不知道飘落到了哪儿……
————
78年的夏,进行了第二次高考,到了年底,又传出来知青政策有大改动。
虽说上面说,今后若干年内,还要继续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。但是从去年的一批知青被下放了之后,今年一直没有任何动静。
而苏淮是知道的,77年的知青是最后一批。78年是观望、徘徊的一年,到了79年,才是一个新时代的来临。进入到八十年代,渐渐的,知青就成了一个代名词,成了一个无人愿意提起的经历,成了一代人的伤痕,成了过去……
78年的雪来得早,也下得特别大。
苏淮结束了一天的工作,正坐在新搭起来的暖棚里享受着岁月的静好。
这是苏洛心疼自己的大哥,从工厂里找来的厚塑料布。很大、很厚、很多,这让苏淮很是高兴。他在正房中间三间屋的外面,学着后世东北人的习惯,搭起了两米多宽的阳光房。
这里很受家人们喜欢。不仅孙氏、张蕊天天带着孩子们待在这里,就连苏洛也经常带着他媳妇回来,享受着暖棚里冬日阳光的温度。
这不,苏洛两口子又回家来蹭饭了。一进门儿,苏洛就问着张蕊,“大嫂,家里有什么好吃的?”
孙氏看了看张宁的小腹,也没有多说什么,只是出门去了厨房。
张蕊把小音小章交给了张宁,微笑地说道:“你们来得也真巧,咱妈刚炖了一只老母鸡,还想着你们要不过来,就让你哥给你们送过去呢。这回好了,你哥不用受累了。我去厨房看看,你们照看一下孩子。”
苏洛和张宁这才向坐在躺椅上的苏淮打了声招呼,然后和侄子侄女玩闹着。
就在此时,苏家门外传来一个人的声音:
“苏淮在家吗?有你的加急挂号信!”
苏淮赶紧回屋拿自己的印章,急匆匆地来开院门。
“辛苦了同志。我就是苏淮,哪儿寄过来的信?”
“我看地址是一个叫甘泉的地方。……你在这儿盖个章……好嘞,信你收好。我也下班了。”
“谢谢您了。要不,进屋喝口热茶?这天怪冷的。”
“甭客气了,我媳妇还等着我回家吃饭呢。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,这些日子挂号信特别多,所以我们加班也就多了。走了,咱回见吧。”
邮递员一片腿就上了自行车,飞奔而去。
————
苏淮一边回屋,一边撕破了信封。简简单单一张信纸,上面没有过多的寒暄,只有草草的几句问候,然后就是写着拜托苏淮的几件事儿。
苏淮怕麻烦,这也得分什么事儿。看到吴霞他们拜托的事情,他心里只有高兴,一点儿都不嫌麻烦。
吃过晚饭,苏淮把信递到了妻子的手里。
“吴霞他们来了一封信。你看看吧。”
“刚才我在厨房里就听见了,张宁他们在,我就没问你。原来是吴霞来信了。”
张蕊三两下就看完了简单的来信,然后她沉默了。
过了好久,她才对苏淮说道:“苏淮,你真不会算卦?那你怎么说得这么准。”
“这话打哪儿说的?”
“你还记得咱们回城之前吗?你对我说,一切都会好起来的,大家都会回到城里的。这不,吴霞他们就要回城了。”
“我不会算卦,但我懂一点大规律。你想想,为什么知青上山下乡?还不是因为咱们的工业底子薄,城市不需要这么多的年轻人。而把大量无业的年轻人放在城市里,又会转变成一个很大的不稳定因素。所以国家才推行上山下乡运动。”
苏淮这个事后诸葛亮,讲着在这个时代里很超前的问题根源。
“那怎么又要回城了?”张蕊追问道。
“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。知青大量离开了城市,对于城市的负担是起到了缓解的作用。但是对于农民呢?咱们在大湾村住过几年,你也知道的,有好多老乡对我们是不欢迎的。因为土地就那么多,我们相当于在他们的嘴里夺食。而他们本来就不太能吃饱,现在又有一部分土地被分了出去,他们自然会有怨言的。”
“好像是这样。”张蕊若有所思。
“而我们的国家还要发展,一个农业大国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。所以总理才在他最后的国庆演讲时提出,咱们要推行四个现代化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工业现代化。大规模实行工业,那么就需要更多的青壮年来承担劳动力的角色。所以,大时代要求知青们该回城扮演新的角色了。”
“嗨~~~,一个时代落幕了。”张蕊长叹一声。
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:品书中文(m.pinshuzw.com)重生:从72年知青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