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煜的密信是用北疆特有的狼毫笔写的,墨迹里混着沙砾般的粗糙感,仿佛能嗅到边关的风雪气息。沈清辞将信纸凑近烛火,看着字迹在火光中扭曲、蜷曲,直到化为灰烬。
“娘娘,七皇子那边说,随行带了三百亲卫,都是跟着他守过雁门关的老兵。”影的声音从暗处传来,带着金属摩擦般的冷硬,“还让问一句,当年跟着您父亲驻守北境的旧部,要不要一并请回来?”
沈清辞指尖捻着残留的纸灰,窗外的月光正淌过檐角的兽吻,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影。“让张老将军带二十个亲兵来就行。”她顿了顿,补充道,“告诉他们,穿便服,走密道,别惊动任何人。”
影应声退下,晚翠端着参汤进来时,正撞见沈清辞对着铜镜摘发间的玉簪。那支羊脂玉簪是当年北境大捷时,先帝赏给沈老将军的,簪头雕着展翅的鹰,此刻在烛火下泛着温润的光。
“娘娘,七皇子回来是好事,您怎么反倒愁眉不展?”晚翠把参汤搁在桌上,看着铜镜里沈清辞的侧脸——那道从眉骨延伸到鬓角的浅疤,在月光下格外清晰,是当年为救萧煜时被流矢划伤的。
“好事?”沈清辞轻笑一声,将玉簪放在妆盒里,“萧煜这性子,回来怕是要掀了半个京城。”她拿起参汤抿了一口,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,却驱不散心底的寒意,“你以为他真为了那把龙椅?他是记恨当年萧承构陷沈家,想亲手把那些人一个个拖出来算账。”
晚翠的手顿了顿:“可……可那些人好多都致仕了,有的还回了老家……”
“只要没死,就得算。”沈清辞放下汤碗,声音冷下来,“当年我父亲被安上‘通敌’的罪名,满门抄斩的文书上,哪只手印不是他们摁的?萧煜要报他的仇,我也要讨我的债。”
三日后的清晨,京城西直门悄悄开了道缝。三百亲卫裹着北疆的风霜,跟着萧煜进了城。为首的张老将军已年过花甲,腰杆却挺得笔直,见到沈清辞时,“咚”地单膝跪地,声音嘶哑:“末将张猛,参见少将军!”
沈清辞连忙扶起他,指尖触到老人掌心的老茧,那是握了一辈子长枪的证明。“张叔,不必多礼。”她从袖中取出半块虎符,“当年父亲说,这虎符能调动北境旧部,如今……”
“少将军放心!”张猛接过虎符,指腹摩挲着上面的裂痕——那是当年沈老将军死守雁门关时,用刀劈开的,“只要少将军一声令下,别说京城这潭浑水,就是再上雁门关,弟兄们也跟着您冲!”
萧煜站在一旁,看着这一幕,嘴角勾了勾。他身上还穿着北疆的玄甲,甲片上凝着未化的冰碴,腰间的长刀沾着风干的暗红,像是刚从战场上下来。“清辞,”他开口,声音里带着风沙的粗粝,“张老将军带了份东西,说是给你的。”
张猛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,层层解开,露出里面的东西——是半截断裂的枪头,锈迹斑斑,却能看清上面刻着的“沈”字。“这是老将军当年战死时,握在手里的那杆枪……末将拼死抢回来的。”
沈清辞的指尖抚过枪头的断口,冰凉的铁锈蹭在皮肤上,像父亲最后看她的眼神。那年她才十五,躲在城楼后面,看着父亲举枪冲向敌阵,再也没回来。
“谢张叔。”她把枪头紧紧攥在手里,指节泛白,“这笔账,该清算了。”
萧煜拍了拍她的肩,北疆的风雪似乎跟着他的动作卷进了屋:“先从谁开始?”
沈清辞抬眼,窗外的朝阳正刺破云层,照在对面的丞相府匾额上。“李丞相不是快过寿了吗?”她笑了笑,眼底却没什么温度,“听说他儿子娶了萧承的表妹,正好,送份‘厚礼’过去。”
张猛的眼睛亮了:“少将军是说……那批当年私吞军粮的账?”
“不止。”沈清辞走到窗边,看着街上渐渐喧闹起来的人群,“还有他借着修河工的名义,贪墨的三百万两白银,也该吐出来了。”
萧煜吹了声口哨,玄甲上的冰碴簌簌往下掉:“我去安排。保证让李丞相的寿宴,办得‘热热闹闹’。”
晚翠站在门后,听着他们细数那些陈年旧账,忽然觉得后背发凉。她这才明白,沈清辞这几年在后宫步步为营,不是为了争宠,而是在等——等一个时机,等一批人,把那些埋在雪地里的血债,一点点挖出来,晒在太阳底下。
而现在,时机到了。
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:品书中文(m.pinshuzw.com)朱墙玉碎:重生为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