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京城的决定,是在一个飘着细雨的清晨定下的。沈清辞看着院里的胭脂茄冒出新芽,忽然说:“想看看宫里的海棠了。”
萧煜放下手里的木工刨子,笑了:“那就回去看看。”
马车驶入京城时,正值上元节前夕。街道两旁挂满了花灯,有西域的驼队灯,有江南的乌篷船灯,还有北疆的狼形灯,流光溢彩,像一条铺向皇宫的星河。
“这是太子殿下让人做的,”随行的侍卫笑着说,“说要让京城的百姓,一眼就能看到天下的样子。”
宫墙依旧朱红,只是守门的侍卫换了更年轻的面孔,看到他们的马车,眼中没有敬畏,只有好奇——这些年,帝后“闲云野鹤”的传闻早已传遍京城,孩子们都把他们当成故事里的人物。
碎玉轩的海棠果然开了,比记忆中更盛,粉白的花瓣沾着细雨,像一场温柔的雪。苏婉儿正带着几个宫女修剪花枝,看到他们,手里的剪刀“哐当”一声掉在地上。
“姐姐!姐夫!”她快步迎上来,鬓角的白发比上次见面多了些,眼里却亮得像星,“你们可算回来了!我每天都给海棠浇水,就盼着你们回来能看见。”
后宫的变化比想象中更大。当年的静心苑改成了“织绣坊”,宫女们坐在织机前,手里织着的正是沈清辞教的混纺布;御花园的一角开辟了“小菜园”,种着胭脂茄和新粮种,太子妃正带着小皇孙拔草,小皇孙的手上沾着泥,笑得像只偷食的小松鼠。
“父皇!母后!”太子妃看到他们,连忙拉着孩子行礼,“您看这茄苗,长得比江南的还好呢!”
小皇孙挣脱母亲的手,跌跌撞撞地跑过来,抱住沈清辞的腿,奶声奶气地喊“奶奶”,手里还举着一颗刚摘下的小番茄,是西域学馆送来的种子结的果。
沈清辞抱起他,看着孩子红扑扑的脸蛋,忽然觉得,这宫墙里的烟火,比江南的小院更热闹,也更踏实。
上元节那晚,他们登上城楼看烟火。太子陪在身边,指着远处的灯海说:“父皇您看,那边是西域商队的营地,他们搭了个巨大的舞台,要表演胡旋舞;东边是江南的戏台,正演着‘巡政记’的戏文呢。”
烟火在夜空中炸开,五颜六色,映亮了每个人的脸。有西域的商人举着酒杯朝城楼欢呼,有江南的船娘摇着乌篷船唱着吴歌,有北疆的牧民骑着马,举着火把在街道上奔驰,像一条流动的星河。
“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城楼看烟火吗?”沈清辞轻声问。那时萧承未除,沙狼未退,他们站在城楼上,心里装着千钧重担,连烟火的绚烂都觉得刺眼。
“记得。”萧煜握住她的手,“那时总想着,什么时候能让天下人都安心看一场烟火。”
现在,他们做到了。
回到坤宁宫时,沈清辞发现梳妆台上多了一个木盒,里面装着这些年她和萧煜的画像——有在北疆草原上的,有在江南茄田边的,有在西域织坊里的,最后一张是苏婉儿画的,画着他们坐在碎玉轩的海棠树下,头发都白了,却笑得像年轻时一样。
“婉儿说,这叫‘一生图’。”太子妃端来一碗莲子羹,轻声说,“她说姐姐姐夫的一生,就像这画里的风景,走到哪,都带着光。”
沈清辞舀了一勺莲子羹,清甜依旧,像极了刚入宫时的味道,只是这一次,苦尽甘来,余味绵长。
夜里,萧煜看着窗外的月光,忽然说:“清辞,我们不走了吧。”
“好。”沈清辞靠在他肩上,“这里有海棠,有烟火,有我们的孩子和孙辈,就是最好的家。”
是啊,最好的家。不必再追逐远方,因为远方的风景,早已融入了身边的一草一木;不必再担忧未来,因为未来的故事,正在孩子们的手中,续写得更加精彩。
宫墙里的风,带着海棠的香气,吹过烛火,映着墙上的“一生图”,温柔得像一首未完的歌。
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:品书中文(m.pinshuzw.com)朱墙玉碎:重生为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