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清晨,第一缕阳光透过格物院火药实验室的窗户,洒在洁白的实验台上。范·海斯特和几名核心研发人员一夜未眠,眼中布满血丝,却死死盯着眼前的玻璃容器,里面盛放着数十克淡黄色的片状无烟火药,颗粒均匀,质地细腻,在晨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。
这是他们经过无数次失败,付出鲜血和牺牲后,成功制备出的第一批性状稳定的片状无烟火药。昨晚,他们完成了最后的稳定性测试:火药在常温下放置十五天,无分解迹象;在高温环境下放置三天,燃烧性能依旧稳定;甚至在潮湿环境中存放两天,干燥后仍能正常燃烧。所有测试数据都表明,这款无烟火药的性能,远超复国军目前使用的任何一种黑火药。
“开始装填弹药,进行实战测试!” 范·海斯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这是检验成果的最后一步。
研发人员们小心翼翼地将无烟火药装入“复兴三式”后装枪的金属定装弹壳中,压入弹头,完成装填。一共装填了三十发子弹,每一发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,承载着徐焱的遗愿,寄托着复国军的希望。
测试场地设在格物院后方的空地上,赵罗、李锐、陈璘等核心将领也闻讯赶来,想要亲眼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。范·海斯特亲自操枪,站在射击位上,瞄准两百步外的靶心。他深吸一口气,调整呼吸,手指轻轻扣动扳机。
“砰!” 一声清脆的枪响,几乎没有烟雾产生,与黑火药射击时浓烟滚滚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。众人望去,子弹精准地命中靶心,穿透了厚厚的木质靶牌,嵌入后方的土坡中。
“好枪!好火药!” 李锐忍不住赞叹道,他是军人,最清楚这一枪的意义——无烟火药不仅威力大,而且射击时无烟雾,不会暴露目标,在战场上将占据绝对优势。
范·海斯特继续射击,三十发子弹依次射出,每一发都精准命中靶心,射击过程中,步枪没有出现任何卡壳或故障,枪管温度也控制在合理范围。测试结束后,众人围上前,查看靶牌和子弹的穿透深度,脸上都露出了震惊和兴奋的表情。
“子弹的初速达到了每秒七百五十米,是黑火药子弹的一点五倍!” 一名研发人员兴奋地报告,“穿透深度达到了三十厘米,远超黑火药子弹的二十厘米!而且,射击后枪管内的残渣极少,清洁起来非常方便!”
赵罗看着眼前的无烟火药和测试数据,激动得浑身发抖。他走到范·海斯特面前,紧紧握住他的手:“范·海斯特先生,谢谢你!谢谢徐焱先生!谢谢所有研发人员!你们创造了奇迹,为复国军带来了希望!”
“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,是整个团队的努力,更是徐的牺牲换来的。” 范·海斯特眼中闪过一丝泪光,他知道,这一刻,徐焱的在天之灵,一定能看到。
虽然这次制备的无烟火药产量极低,仅够装填三十发子弹,而且成本高昂,每一发子弹的成本是黑火药子弹的十倍,但这无疑是技术爆发的第一声惊雷。它标志着复国军彻底掌握了无烟火药的核心技术,打破了西方列强的技术垄断,为后续的武器升级和军事崛起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“传我命令!” 赵罗的声音铿锵有力,“第一,格物院和军工工坊全力合作,尽快优化无烟火药的生产工艺,降低成本,扩大产量,争取在三个月内,实现每月量产一万发无烟火药子弹;第二,优先为前线的精锐部队换装无烟火药子弹,组建专门的狙击部队,发挥无烟火药的优势;第三,以无烟火药为基础,研发更大威力的炮弹,提升迫击炮和岸防炮的战斗力。”
将领们齐声领命,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期待。他们知道,无烟火药的成功,只是复国军技术崛起的开始。在格物院的实验室里,高压蒸汽机的研发已经进入尾声,新型蒸汽舰船的设计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,一场更大的变革,即将到来。
晨曦洒满大地,照亮了格物院的每一个角落。实验室里,研发人员们围着无烟火药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徐焱的遗像前,摆放着一发装填了无烟火药的子弹,仿佛在诉说着硝火新生的喜悦。
长江江面,荷兰舰队的巨舰依旧在游弋,却不知道,一场足以颠覆战局的技术革命,已经在江南的土地上悄然发生。复国军的将士们,即将握着装载着新生硝火的武器,在战场上,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。
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:品书中文(m.pinshuzw.com)明末:从铁匠世家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