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城暗处的流言蜚语,并未能阻挡住苏婉前行的脚步。相反,这更激发了她要将咖啡之道系统整理、广为传播的决心。她深知,唯有将知识化为文字,将技艺形成体系,才能真正做到“薪火相传”,不因一人一事而断绝。为此坚定的执行并坚守着。
历时数月,废寝忘食,苏婉终于完成了《咖啡谱录》初稿。此书并非简单的食谱,而是分为《本源》、《稼穑》、《工巧》、《品鉴》共四卷。
《本源》卷,详述咖啡原产之地风土,其树种、花果形态,乃至流传至中土的种种传说与有可能的路径,引经据典,力求溯源。
《稼穑》卷,则是她与金老农等人于清水湾数年摸索的心血结晶。从选种、育苗、移栽、施肥、剪枝,到如何辨别病害、应对霜冻旱涝,皆以浅白文字配以娟子绘制的简易图谱,一一载明。其中尤以“暖棚育株法”、“发酵去胶法”记载最为详尽,皆是此世独一份的经验。
《工巧》卷,专论烘焙与冲煮。不同火候对风味的影响,手工烘焙的诀窍,各类冲煮器具(主要是她改良的手冲壶、滤袋等)的使用方法,乃至研磨的粗细标准,皆有细致描述。她还首次提出了“浅烘果酸明亮,深烘醇厚甘苦”的风味理论。
《品鉴》卷,则如同茶经,论述如何观其色、闻其香、品其味,分辨咖啡品质高下,以及如何搭配茶点、在不同时节心境下选择何种风味。
书成之日,苏婉抚摸着那一叠厚厚的稿纸,心潮起伏。这不仅仅是她前世记忆与今世实践的融合,更凝聚了金老农的汗水、王老栓的辛劳、乃至所有咖啡艺塾学员的希望。
她并未立刻将书稿刊印,而是先请父亲苏承业,托关系寻了几位致仕隐居、品性高洁且于农事或博物学有研究的老先生帮忙校阅。此举既是为了查漏补缺,更是为了借这些清流名士之口,为此书背书,增添其权威性。
同时,她在咖啡坊内辟出一间静室,命名为“传习斋”,将《咖啡谱录》中的核心内容,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,制作成挂图与简易读本,供艺塾学员和有兴趣的客人翻阅学习。她鼓励学员提问、记录自己的心得,甚至对书中的方法提出改良建议。一时间,咖啡坊内学习氛围愈发的浓厚。
苏婉的这一举动,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咖啡的认知,它不再仅仅是番邦“奇饮”,更是一门值得探究的学问,一种可以安身立命的技艺。连之前那些受京城风声影响、对咖啡略有微词的保守文人,在翻阅过《谱录》部分章节后,也不得不承认此物确有章法,非是“奇技淫巧”可比。
时光荏苒,转眼又是深秋。信州城的夜晚,已带上了明显的凉意。苏记咖啡坊内却依旧暖意融融,烛火透过素雅的灯罩,洒下柔和的光晕。
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:品书中文(m.pinshuzw.com)一品豆妃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